查看原文
其他

刘志丹:少年行

李建彤 黄堡书院
2024-09-24

前 言

1962年,《刘志丹》就被打成了反D小说,历时十七年之久。这是一桩中外古今稀有的奇案。从这个案子,可以看出,我们党内钻进了坏人,否则这种事是不会发生的。他们践踏党纪国法,践踏党内民主,实行封建法西斯专政。当初我还以为这种“先定案,后求证”的做法是出于误会,没想到竟是康生的一个大阴谋。

这个阴谋已被粉碎,一九七九年小说得到平反,而且由工人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卷。现在我把第一卷重新修改后,又写了二、三两卷,同时奉献给读者。

顺便说明几点:

第一,这本书是写刘志丹一生的经历,不是写党史,因此,也就不给任何人物排座次,人物不分一、二、三。

第二,这本书是传记小说,除刘志丹本人和他的老师及一些领导人之外,其他人物都是多种素材塑造而成,不是真人真事。这次和一九七九年工人出版社出版的上卷有所不同,为写作方便,更换了些人物,重要人物也有所更换。因为这不是党史,不应用党史的标准去苛求。

但有个别人物,为写作需要,才写了真实姓名。在敌人方面,绝大部分写的是真实姓名,否则就说不清楚当时的事件以及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。其中有些在日寇侵略中国,国家危亡之际,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教育之下,能以民族利益为重,一致抗日的国民党将领,他们的立场起了根本性的变化。例如杨虎城将军及其一部分部下,随着历史的变迁,改变了过去的立场,其中很多人成为了卓越的爱国者及革命烈士,这是历史已给予了定论的。但小说中所描写的是当时的史实,不牵涉到对这些人物的评价问题,这点是需要申明的。

第三,这本书不是写家谱。刘志丹有十三个兄弟姐妹,除个别烈士、烈属外,没有写其他人。希望家属们不要计较。当然,刘志丹的祖父、父亲,必须写真实情况,否则刘志丹就没有来历。

第四,书中写了路线斗争。因为刘志丹的生命很短,只活了三十三岁。在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,有七年是在经历路线斗争,七年中有五年是挨打、受屈辱。但是他顽强斗争,坚持原则,顾全大局,保护革命,终于得到了胜利。

一九七三年周恩来同志在延安讲话时说:“陕西要树立刘志丹的英雄形象”。他回忆了王明“左”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志丹同志迫害的往事,说:“当时刘志丹同志在路上得到了逮捕他的信,拆开看了说,‘你们先走,我自己去’,党性很纯!……并且把他放出来后一点怨气也没有,是我和他谈的话。有一次到义和镇,一个瞎老汉听说刘志丹来了,用手摸了摸他都感到高兴。我讲的是真人真事。要写小说就是英雄形象。”(见《人文杂志》一九八一年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六十周年专刊)我为什么一定要把这本书写出来呢?因为,陕甘、陕北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最后一块根据地,那里的一切都很典型,它代表一个时代。刘志丹是代表人物之一,能说明那个时代的革命道路曲折,创业艰难,胜利来之不易。为那个时代留下较多的真实记录。为此花点代价也值得,它为后人留下了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。

第五,《刘志丹》小说中的大事件,全是真实的,都有根据。人物是经过高度集中塑造而成的。书中写了百十余人,这些人物代表着两三万红军和游击队,反映了陕甘、陕北根据地三十来个县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。在一九三五年,这里是全国所剩下的唯一根据地,也是中央挽救了的根据地。

李建彤

一九八三年八月六日于北京

第一卷 内容提要《刘志丹》是一部三卷集的长篇传记小说。这是第一卷,曾于1980年由工人出版社出版。近两三年来,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,作者以惊人的毅力,在撰写二、三卷的同时。对第一卷又进行了重大修改。本卷主要写刘志丹从一个普通劳动世家生长,到他革命生涯的艰苦年代。以酣畅的文笔,生动地再现了刘志丹从一个正直的爱国青年,在革命处于低潮的黑暗日子里,如何努力学习,勇于革命实践,成为坚强的共产主义者的战斗历程。他参加并领导过学生运动、农民运动,又从黄埔军校被派回西北,积极组织武装起义,进行公开和地下的对敌斗争。为了寻求真理,开创革命的新局面,在极艰苦的情况下,冲破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,出生入死,前仆后继,几次搞起的部队,又几次被搞垮,但他从不畏惧,昂首前进,充分显示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高尚情操。(一九〇三年至一九三三年秋)


 少 年 行

陕西省西北部有个保安县,人称“山保安”,一眼望去,满是云头似的高山大岭,古来有条大道,通往西夏,客商行旅,报马文书,穿梭般往来。沿路大小村镇,密如繁星,其中要数洛河川上游的金汤镇最出名,老辈人说是宋朝范仲淹挂帅西征时修建的。这城镇头枕半山,脚跨平川,看着有些古怪,却是个繁华的所在,光当铺就有二百多家。镇上有个教书先生,名叫刘士杰。是清朝同治年间的廪生。这刘士杰为人正直,不畏强暴,遇见不平事,总爱讲个理,说个公道话。贫寒人家,都敬重他。偏是这个性子,引出一场祸事。有一回,刘家族中有个姑娘.被婆家谋害死了,男方是曹家河的大老财,花三百两银子买通了县官,县官来验尸,验了个“浑身无伤”,就要结案。刘士杰在场看见,上去夺了县官的红笔,质问说:“脑后有窟窿,耳朵里插筷子,怎说无伤?”旁观的老百姓跟着闹哄起来。县官素知边界民性强悍,怕激起变故,只得服软,推说眼花没看清。把仵作训了几句,吩咐重验。官司一了,县官记恨在心,找岔儿要抓刘士杰。刘士杰想,自古是官逼民反,不得不反,如今逼到头上,索性跟你作个对头。好在家中无牵无挂,铺盖一卷,便跑到土匪头儿董福祥军中当了个红笔师爷,一心想杀富济贫,除暴安良。不料那些年,西北回民闹起义,反抗官府的压迫。清政府派兵征剿,见人就过刀,整个洛河川,几乎杀断了人苗子。起义声势越来越壮。清政府火烧眉毛,封了董福祥一个官儿,叫他西征“讨回”。刘士杰心灰意冷,识破这是条借刀杀人计,落不着好下场,军队往西他往东,逃到山西临县去揽工。人家发现他能写会算,就聘他教蒙馆。过了几年,听说家乡太平了,才往回跑。一看金汤镇,好不凄凉!房倒屋塌,野草丛生,当铺一家也没有了,沿街所有店铺台阶上都长起了几尺高的树棵子。刘士杰两手空空,无法谋生,找人借了一斗粮食,跑到本县南部白砂川,找几孔破窑,开了个小店,回乡的一天比一天多,歇脚、打尖,生意做得红火。不出三年两载,积攒了几个钱,讨了个婆姨,买了匹马。刘士杰驮上婆姨,拉上马,高高兴兴回到金汤镇。镇上虽说有了几家人,大片上好川地,还是找不着主儿,刘士杰就近拣了几亩地开种起来。哪知好景不长,地没耕完,马发瘟死了。只得跟婆姨两个抬着木桩揭地。这一年,风雨不顺,谷子长得还没狗尾巴草高,差点白赔了种子。凑凑合合,喝两顿稀汤哄肚子。老话说,“故土难舍”。人走千里,心念老家。年成不好,也往回跑。人一多,地面有了生气,县里也有了县官,居然还出了办学告示,刘士杰应征,在金汤镇当教书先生,兼管义仓,一年有八两纹银的束脩。生活将将安定下来,婆姨死了,义仓失盗,又赔了钱,这一棒子打得刘士杰几年喘不过气,只好抱着一岁的独子,到学生家吃饭。白天给学生改卷,晚上给儿子缝补。儿子长到六岁,起个学名叫刘培基,跟着他学认字。刘培基十四岁进学,成了秀才。秀才也不能当饭吃,只好学手艺,跟着纸扎匠当徒弟。出了师恰遇年成好转,上下川道人口多起来,镇上慢慢有了店铺,破坏的房子要重盖,倒坍的庙宇要重修,过红白喜事的人家,也舍得多花几个钱,做纸扎活、油擦门窗的匠人,都忙起来。刘培基赶上这个年月,就找了几个帮手,大包大揽,两年光景,赚了二十两银子。有了本钱,便又开了个草料店供来往客商的牲口草料,一心要“兴家立业”。刘培基十七岁那年娶的亲,妻子是金汤镇王家的女儿,比刘培基小两岁。王氏自幼丧父,跟着寡母熬日月,磨练成管家的好手,推磙碾磨,针线手工,样样精干,一过门,就当家。加上刘培基会做生意,刘家的日子从此好转,买了马,置了牛。隔不多久,家里添个娃娃,刘士杰做了爷爷。老公公抱上娃娃就摇头:“可惜是个女娃!”生第二个娃娃,头摇得更厉害:“唉,又是个女娃!”说得媳妇怪难为情,好象光生女孩,太对不起人,一心想生个儿子。天遂人愿,一九〇三年古历八月十四,生下个男孩。老公公乐得眉开眼笑,忙翻开书本起名字。因为是八月生的,学名叫“景桂”,字“子丹”。老爷爷捋着花白胡子一遍又一遍高声吟诵:“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!”只是这学名,家里从来没人叫过,老老小小只管叫奶名“来生”。刘士杰哪料到,如今怀中的“来生”,后来竟成为穷苦百姓的亲人“刘志丹”。辛亥革命那年,皇帝倒台,保安县哥老会起义,杀了旧官,老百姓推选了县长。刘士杰虽生在荒僻山区,却最留心国事。眼见朝廷腐败,今日割地,明日赔款,丧权辱国,社会黑暗,心中觉得不平。如今改称共和,想必万象更新,有了奔头。谁知事隔不久,陕西督军又派兵“讨乱”,把民选县长砍了头,那些民军也有捉走的,也有杀掉的,都被叫做“乱民”。刘士杰大失所望,决心躲开世事,回山里务农。当下便带着一家大小,回到金汤镇北三十里的楼子沟,那是刘家祖上居住的地方,“回乱”以后,他们还没有回来过。五十来岁的老人,回到山里,起早贪黑,重理家业。清旧窑,打新窑,开荒种地,植树造林,窑背上,山脚下,种了些桃、梨、果、杏,圈起菜园、瓜园,垒起羊圈、牲口圈,盼望着后辈儿孙能在这山里安居乐业。当地人常说:“好男子不吃八年闲饭”。刘志丹六岁上就由爷爷带着,边念书边干活。不到六七年光景,就把那些四书五经,全读得烂熟。论起干活,耕構锄耪,铡草喂料,无一不会,因此一家大小没一个不夸奖的。这年春天,天气出奇的暖和,桃杏不到季节就开了花,红的红,白的白,好似一片云锦。清早起来,刘志丹随爷爷去收拾果木,把疯花摘掉,清理枝条,再在根上培了土,才回来吃早饭。爷爷吩咐说。“明天三月三,吴起镇玉皇庙有会。我跟你郑干大说了,带你赶会去。回头你把农具清理清理,开个单子,该修的修.该添的添。如今天暖农动,地上活紧,不要到用的时候缺东少西!”志丹答应了。爷爷又说:“别忘了带干粮。叫你妈煮几个鸡蛋。”说罢,扛把铁锹,下地去了。志丹紧忙一阵,把那些旧锅破锄,烂马鞍子归拢起来。第二天起个五更,用口袋盛了干粮,牵出毛驴,去前村约郑万银老汉上路。刚到前院,忽然墙角里转出表弟王兆平。志丹问声:“不好好睡觉,在这里做啥?”兆平说,“等你哩,我也赶会去!”志丹问:“爷爷知道吗?”兆平说:“爷爷怕我跑不动,不让我去,好哥哥!你偷偷带我走吧!”兆平比志丹小,今年才八岁,是志丹舅父的儿子,从小丧父母,跟着志丹母亲长大的,平日和志丹最亲,形影不离,跟亲兄弟一样。听说哥哥去赶庙会,生怕把他撇下,夜里睡觉,衣服也没敢脱。志丹被他缠住,只得返身回窑,跟妈妈说了一声。兆平拉着驴前边去了。兄弟俩来到郑万银家,星星还没落尽。郑家老两口正捧着碗喝米汤。这郑万银一家四口人,两老两少。大儿子在外边揽工。万银刚四十出头,却留了一撮胡子。他原是洛河川人,几辈子都是佃户。前些年遭旱灾,交不起租子,地主三天两头上门打骂,金佛坪张家民团又要拉兵,万银无法应付,只得狠心弃了那个破家,搬进这条拐沟,想图个清静。当时刘家只有六十岁的老爷爷在家,正缺人手,便常请他帮忙,万银自家也种点地。志丹七八岁时,就跟万银下地干活。娃娃家瞌睡多,跑累了就躺在地下睡,万银总要拿老羊皮袄给他盖上。志丹往地里送饭,也总是等万银吃饱了,自己再吃。有一年夏天,志丹放羊回来,忽然遇到暴雨,山洪暴发,把羊群冲散了。志丹慌急间躲进一个山水洞子,没想到山水过猛,眼看水洞要塌。万银在崖畔上望见,纵身跳过沟,连爬带滚,扑到洞口救出志丹。如今老汉看着志丹长成年轻后生,知书识礼,人又殷勤,心里更是喜欢。今日见兄弟俩手拉手走来,便说:“摸黑走路,不拿个亮,一脚踹到沟里,怎么得了!”志丹笑说:“这么熟的路,闭眼也摸得着。”万银老汉听说兆平慌得没顾上吃饭,忙去盛了一大碗米汤,端给兆平说,“快吃吧,路上饿趴下,可没人背你!”不一会儿,相约赶会的人来齐了,十几个人,都是前后村的后生,头上全包着羊肚子手巾。把干粮袋拴在毛驴背上,只等上路。志丹问:“郑干大,咱们走山走川?”后沟巫神的儿子小七麻子抢着说:“走川要远一二十里路,走山吧!”拦羊娃宝魁不耐烦地说:“结伴走路,为的热闹。川道又宽又平,下可看水,上可看山,人烟也多,听那些赶脚的骑着毛驴,唱起信天游,多美气。山道七弯八拐,忽上忽下,象钻迷魂阵。对面来个人,不到脸碰脸,就不知道,有啥意思!”话未落音,都叫嚷着:“走川,走川!”一伙人拥拥挤挤,走出梢沟,上了大路。年轻后生们一字排开,个个摽着劲儿,放步飞走,打闹说笑,实在热闹,把个万银老汉赶得出了一头大汗。沿路见那些富人,穿绸着缎,骑骡子压马,抖着威风,好不惹人讨厌。一般百姓,破衣烂衫,背包挑担,赶猪牵羊,真是惜惶。一群脚户骑在毛驴上,拉开嗓门唱起来:三月里来三月正,
三月里寒食带清明,掌柜的吃的是鸡蛋油烙饼,几乎儿气坏个揽长工。

歌声扬开,震得山鸣谷应,惊得野鸡咯咯乱飞。将近吴起镇,人越发多了,一群群牛羊牲口堵着路口,哞哞咩咩地叫,大伙由果林里斜穿过去.刚到镇口,忽见两旁挤着一堆乞丐,有老有少,都是残废,缺鼻瞎眼,四肢不全,跪的坐的,躺的卧的,个个赤身露体,捶胸打脸,磕着响头,哀号呻唤,求人施舍。一个瞎老头子举着木板,不住地照脸上胸上拍打,哭告说:“善心爷爷们,可怜可怜吧!”木板一起一落,身上起一条条红印子。兆平捂住脸,催着快走。万银老汉抓出两个饼子,丢到地摊上。

到了镇上,找家熟识的客店歇过脚,存了东西,要买的,要卖的,找活的,各自分头办事。大戏还没开场,小七麻子要去看耍猴子,独自走了。这伙娃娃中,数志丹念书最多,虽然才十四五岁,心眼最灵醒,对郑万银说:“郑干大!咱们先办正事,回头再看热闹吧?”万银老汉说:“对”领着几个娃娃,先置办农具去了。
《刘志丹》 李建彤•著




来源:西北革命历史网  黄土情联谊会 黄堡书院

友情提示:凡黄堡书院公众号原创文章,转发者请注明来源,违者视为侵权。

往期文章阅读:

陕西女作家的文学视野

一帧古代画卷的秘密/秦陇华

纪录片丨黄宗英:命运仿佛已经写成

王岐山:要历史性思考我们这些人是谁培养的?

王耘风遗作《陈炉镇》

老家路灯/和谷

海上灯塔/孙阳 |《延河》2021年3期

铜川黄堡籍抗日英雄和凯归

郭勇:王景清,风范长存

赵季平:用中国音乐讲述中国故事

中国散文学会第九届冰心散文奖启动

奥斯卡金奖短片《让座》

电视剧《觉醒年代》:从历史纵深处回望初心

日本的农村:为何能美得一塌糊涂?

和谷笔下铁骨柔肠的“铁市长”/王新民

重温电视连续剧《铁市长》惊心动魄!

铜川春雪夜文心欢会小记/范超

缅怀 | 红柯:阅读·体验·创作

前文化部长王蒙:可能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失策

你可懂得梵高的孤独?

《作品》:70后优秀作家的代表弋舟

作家协会的来龙去脉

浴火重生耀州瓷

韩少功:人情超级大国的结局

铜川的姚筱舟是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词作者

季羡林:那提心吊胆的一年

大师们的简陋书房

珍惜拥有,珍惜相聚时光

如果方言消失了

著名作家笔下的“过年”

80年代人的生猛,是现在年轻人不敢想象的!

铜川邱晨,央视地名大会横扫群雄

走,逛会走!一起感受铜川集市上浓浓的年味儿

当年交公粮的那些农民已经老了

阎连科:回家

王蓬:我的第一本书

焦波:我没让爹娘见最后一面

作家和谷《皇朝背影》序 西安出版社2021年1月版

盘点中国“文二代”:职业很多元 作品须过硬

六集历史文献纪录片《红色神府》暖春预告 和谷撰稿/东狮影视出品

趁热——魂牵梦绕孟姜塬之二/郭玉田

人民日报 | 和谷:花土沟

川淮手记 | 唐楷的精神与我们的期翼

底层读者拔高了《平凡的世界》?以每年300万册的销量递增

匪性难改卢占魁/刘平安

《名家笔下的柴达木》出版发行

苏东坡游历临潼华清池,留下了四首诗和一首词《华清引》

李国平:由严家炎和柳青的一场争论说起

从西北大学走出的作家群体

唐朝的“背影”与说史的操守——读和谷文史散文《唐朝背影》/张翼

小说得有种粘人的况味——读和谷长篇小说《谷雨》/张翼

博古藏今的喻德江陶瓷博物馆

肖云儒:西京搬家史

柳宗悦(日本)/民艺之美

叶广芩:作为陕军一员我充满骄傲和自豪

读《秋声:和谷〈人民日报〉版散文集》/张翼

简净中的时光漫溢——读和谷《独旅》/张翼

看了日本、荷兰、美国、中国的养老院,颠覆了我的认知

为什么上纯文学期刊这样难?

铜川市王益区扶持和表彰一批优秀文艺创作者

鲁迅这辈子挣了多少钱?
余华原著、张艺谋执导经典电影《活着》完整版

今日西安日报 | 七双布鞋/和谷

2020黄堡书院十四件事

作家和谷2020年作品要目

惊回首:陕西文学六十年风云际会,沙场秋点兵

探秘路遥与铜川的不了情

陈彦三把火:央视《装台》张艺谋导《主角》新作《喜剧》!

文著协名家会员作品展播丨和谷:归园札记

作家和谷给陕西文学陈列室赠送14卷本《和谷文集》

《金秋》封面人物/金秋娇子:和谷
文学群星榜|诗性和谷
《南凹槐花诗会》入围美丽乡村国际影像节
瓷城散记/和谷
贾平凹:陈炉
玉米金黄/和谷

【编辑】孙   阳

【主编】秦陇华

你右下角点一个 小编工资涨五毛…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黄堡书院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